媒体采访
王有银:法律如何回应民众朴素的正义观
中国有句古话,叫“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虽然在诸多层面上,似乎总是呈现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诡异状态,但人们依然相信,事物最初始的那个真理,会藏纳于人的内心深处。对于公平道义,人们最终的真实看法应该是一致的,这种略带唯心论的道义观,大有洗尽铅华呈素姿的意味。
昨天以来,关于山东刺死辱母者迅速霸占了手机屏幕。
母亲被讨债者当面羞辱,儿子情急之下刺死一人,这边是我对这个案子最简单的描述,当然此案之所以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以及舆论的哗然的原因在于:当一个奋起反抗,救助母亲时,我们的司法该如何回应,难道就是一个无期的冷冰冰的判决书吗?
当地一审法院判决认为,此案并不构成正当防卫,因为对方没有使用武器,在派出所已经出警的情况下,“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尽管本案已经上诉,并且最高检已经派人核实具体案情。但是本案却显示出法律所不能覆盖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回应民众朴素的正义观。
很多时候,来自内心的公平正义共识,构成了现代法治的道德根基。缺乏人心支持的规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最朴素的正义感、道德观,往往是良法善治的重要心理基础。但是,这并不能推导出:朴素的正义就一定能够通向法治,有的时候,二者方向并不一致。
面对此案,我考虑最多的便是,当至亲之人受到侵害时,自己能够以怎样的方式去保护他们,是忍受凌辱还是奋起反抗。有人说法律不应该和正义是相通的吗?正如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所说:“正义有一张普洛透斯的脸,可随心所欲地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模样。当我们仔细辨认它并试图解开隐藏于其后的秘密时,往往会陷入迷惑。”
换句话说,我们的法律在和民众朴素的正义观有裂缝时,我们应该深深的反思:现代法治精神,该如何弥合与民众朴素正义感之间的裂痕?该如何回应好心人的诉求,正视一个案件中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相关内容】
- 京华时报专访圣运王甫律师:内蒙杀人高官赵黎平被曝与杜文贪污案有关2016-05-06
- 新京报记者专访圣运律师王甫:强拆致死案主犯改判 博士为父申诉2016-05-12
- 圣运律师王有银就北京涉黑辩护律师被捕所引发律师执业现实问题接受《山东法制报》采访:律师执业风险化2016-05-12
- 王有银主任就“山东女博士被父砍杀案”接受大众网采访2016-05-18
- 王有银主任就“少年网购仿真枪”事件接受新法制报采访2016-05-18
- 南方都市报专访圣运律所王甫律师:在押人员申冤不能被认为是抗拒改造2016-05-18